為何在學習語言時,必須學習該語言的語言邏輯?
「各位也許知道外交部有強大的「翻譯組」,但也許不知道外交部的聲明,也是先寫好中文定稿,再把中文稿翻譯為英文,而不是直接以英文撰寫的。各個語言都有自己的語法與邏輯,需要細心處理,若單純視為「翻譯」,有時意思會喪失(lost in translation),甚至陷入語病而不自知,致其他國家對台灣的權利聲明產生誤會。」
不管是日語、中文、英文,都有該語言的語言邏輯方式。例如:中文「我去看醫生」的日語是「医者に行く」「病院に行く」「医者に診てもらう」。
在日語中,「我去看醫生」的意思是「我去[給]醫生看」,是授受動詞的「てもらう」,因此動詞不是「見る」而是「診る」,而「診る」為「診てもらう」。
而在日文中因為有「病院に行く」的說法,日本人學英文「go to see a doctor」會犯與「go to the hosptial(去醫院住院)」搞混的錯誤。不過因為中文「我去看醫生」的意思跟英文「go to see a doctor」的語言邏輯一樣,因此中文語系的人不會犯這個錯誤。
同樣一個「看醫生」的動作,在中、日、英文當中的語言邏輯都不一樣,當然不用說初級日語常會犯錯的「薬を飲む」的說法。因此大家在學習日語的時候,或者在學習任何語言的時候,必須要注意到這些細微的變化,可以和自己擅長的語言多加比較、分析,當然的也不能受到自己母語的影響,如此才能更精進。
http://www.storm.mg/article/79972